“這項政策好,不僅在家門口就把錢掙了,還是為自己村干活,干得更有勁了。”日前,涓橋鎮(zhèn)桂畈村村民阮宏友指著家門口一條平整干凈的鄉(xiāng)間小路感慨道,他所說的“政策”是我區(qū)在農業(yè)農村及重點工程領域落實推廣用“以工代賑”的方式建設項目,眼前煥然一新的道路也得益于該政策的實施。
去年9月,為期1個月的桂畈等村莊道路硬化工程項目開工建設,對該村汪家路等四條總長1285米的道路進行硬化升級,吸納了包括阮宏友在內的20余名當?shù)卮迕裨凇凹议T口”上班。26天工作、4420元工資,阮宏友記憶猶新,他常年四處打零工,去年得知村里要修路,抱著試試看的態(tài)度走進工地,走路五分鐘就能到的“上班路”,甚至讓他在項目完工時頗有些不舍。“工資也比我打零工高不少,以后再有這樣的項目,我第一個報名!”阮宏友說。
說起推廣以工代賑政策的好處,殷匯鎮(zhèn)楊橋村黨總支書記張成很有發(fā)言權。不久前,該村道路硬化工程剛剛全面竣工,該村三段總長1300米的道路發(fā)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,原本的泥巴路變成了平坦寬闊的水泥路,還帶動了12名本地村民就業(yè)增收。
當?shù)弥謇镆獙嵤┐祟愴椖繒r,張成第一時間就想起了低保戶鮑貴英。“她老伴身體不好,大兒子又身有殘疾,整個家庭就靠她打零工支撐著經濟來源。”
聽了張成的建議,鮑貴英毫不猶豫地應下了這份工作,修路時她主要負責路面澆水工作。“不僅工資比我平時打臨工高出不少,關鍵離家近,不忙的時候能回去照顧家里。”談起以工代賑項目,鮑貴英連連稱贊。
以工代賑方式不僅為村民增添了收入、辦了實事,還發(fā)揮項目“撬動”作用,持續(xù)補齊農業(yè)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短板。“項目實施以來,對我們整個楊橋村老百姓來說好處很多,不論是出行還是生產生活都方便了很多。”張成很是感慨。
修條水泥路,告別泥巴路,曾是楊橋村種糧大戶佘明富日思夜盼的事。“以前路不好走,旋耕機、播種機進入田間都很困難。”佘明富介紹說,這次村里實施以工代賑項目新修的其中一段道路,正好穿過他所承包的600余畝土地,讓他心里別提有多高興。
巧的是,項目竣工后正好趕上水稻收割,幾臺大型收割機穩(wěn)穩(wěn)當當?shù)剡M入了稻田里來回作業(yè),相比于往年,今年的收割時間縮短了兩天左右,給佘明富省了不少。“路好走了,我們種田的底氣更足了。”佘明富高興地說道,目前他正在抓緊籌備著緊接而來的小麥播種,播種機也已聯(lián)系到位,就等著下田“大顯身手”了。
如今,在貴池,以工代賑方式發(fā)揮著“四兩撥千斤”的賑濟作用,已成為集就業(yè)促進、基礎建設、防災減災、鄉(xiāng)村振興等功能為一體的綜合性幫扶政策,既美了鄉(xiāng)村又富了村民。截至目前,我區(qū)共實施農業(yè)領域及重點工程推廣以工代賑方式項目6個,組織參與項目建設務工人數(shù)超200人次,發(fā)放勞務報酬超300萬元。接下來,我區(qū)將加大以工代賑專項資金項目申報力度,以項目實施推動群眾增收致富,拓寬群眾就業(yè)渠道,實現(xiàn)從“輸血式”向自我“造血式”的轉變。
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